

規格驅動開發實戰:AI 時代的軟體開發新典範
課程說明
我們公司近期開始導入規格驅動開發 (Specification-Driven Development, SDD)。在短短幾週內,我已經感受到在 AI 賦能的現在,全新的軟體開發典範正逐漸成形,並展現出極大的潛力。
各位可能很難想像,這種全新的軟體開發流程,可以對整個團隊的成員帶來多少價值。以往我們的專案經理經常需要對專案的大小事瞭若指掌,同時也需要產出不少文件,在一個開發團隊中,為了減少溝通問題,規格的重要性不言可喻。但對於工程師來說,規格僅僅是我們在真正開始寫程式之前用來搭建並最終丟棄的鷹架。你可以想想看,有多少人會在專案進行的過程中不斷更新「規格」文件?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修修改改的過程中,在最終交付成品之前才去撰寫必要的文件?有誰會在意「原始規格」寫了些什麼嗎?
我們在專案管理的過程中經常需要應付隕石等級的需求變更,整個過程經常難以掌控,即便我們公司已經導入了多年的敏捷框架,對於需求的變動也能有效控制,但專案在執行的過程中,團隊成員之間還是存在著許多溝通上的落差,這道鴻溝通常需要靠有經驗的 PM 才有辦法提早發現問題,很多時候都要等問題發生了,才會知道原來有人沒聽懂。越大的專案,這類溝通問題就會越嚴重,專案的耗損與成本也會越高。
在需求變化過程中,最初的「規格」經常變得不再重要。有時候,工程師不是不看規格,而是不願意看那些不夠成熟的規格書。首先,客戶或使用單位的人,天生就不會開規格,所以良好的規格本來就少見。再者,規格本身也需要具備敏捷性(Agile),需要能夠短期交付和頻繁迭代。但你知道誰最討厭頻繁迭代的規格書嗎?系統分析師、工程師、設計師!對!所有人!我就覺得奇怪,不是所有人都在擁抱敏捷嗎?怎麼改個規格就這麼反感!😅
工程師的謎之聲:「我最討厭修修改改的規格,都已經開工了,現在才跟我說不是這樣,又要改寫好測過的東西了,氣氣氣氣氣~」
總之,大家就是嫌麻煩,改規格就是一件會對所有人帶來困擾的事,修修改改就是煩,重點是文件更新很煩,程式架構要調整很煩,許多測試程式要重寫很煩,已經寫好的東西要打掉重練很煩。如果今天有個開發流程或好用工具,可以藉助 AI 的能力,幫助你隨時將「規格」轉換成「程式碼」,當你在更新規格的時候,隨時可以自動生成新版的程式碼,這樣是不是很完美?只要煩的工作不是「人」去做,那就不煩了吧!🤘
如果你們能親眼看我走一趟 SDD 的流程,就會知道這種透過 AI 輔助的規格驅動開發,只要施作得當,團隊中所有人都能獲益,並且大幅改善軟體開發的流程,更能大幅提高軟體產出的品質。
在傳統的軟體開發裡,程式碼一直是唯一真相,許多工程師也是堅信這一點。我長久以來也一直相信,良好的程式架構會比過時的文件來的有價值。所以在業界,規格文件、設計稿、架構圖,通常只是陪襯與指引,最終往往淪為過時的「歷史文物」。這樣的模式會讓需求和程式碼之間總是存在著落差──需求不斷在前進,而程式碼卻難以完全對齊。
規格驅動開發 (SDD) 正好打破了這種失衡。這不僅是一種小改進,而是一場權力的翻轉:程式碼不再是核心,規格才是真理。開發團隊的意圖、需求和設計,都透過精確的規格來表達,並由 AI 自動生成實作和測試。程式碼成為規格的「最後一哩」表達,而非創建過程的起點。
在這個新流程中,測試驅動開發 (Test-Driven Development, TDD) 的角色也被放大。過去 TDD 常被認為是工程師的「好習慣」,但在 SDD 裡,測試其實就是規格的一部分。規格先產出驗收條件,這些條件同時生成測試案例,再由程式碼去滿足測試。這使得「規格 → 測試 → 程式碼」三者完全一致,避免了過往需求與測試脫節、測試與實作不同步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TDD 不再只是開發技巧,而是貫穿 SDD 的核心流程。
不過,雖然說 SDD 與 TDD 的概念蠻直觀的,但實務在導入的過程中,還是經常會聽到同仁向我反應各種實作過程的疑惑,這些疑惑若沒有豐富的專案經驗打底,真的很難從一團迷霧中得到救贖。我為此特別設計了這堂課,希望能從一天 6 小時的過程中,帶領大家從一份原始的產品需求,透過 GitHub 的 Spec Kit 工具,落實規格驅動開發的流程,並體驗如何在其中自然地實踐 TDD,幫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這個過程會帶來什麼樣的革命性變化。
本課程將會有長達 180 天的看課期限,並會成立 Discord 社群頻道,提供學員在課後不斷進修與交流!
課程日期
本課程將於 2025/10/18 早上 09:00 到下午 4:00 直播授課,課程將會全程錄影,無法出席的學員可以看錄影回放,看課期限有 180
天。
課程特色
- 實戰導向:以真實案例演練,從需求到程式碼完整走一遍 SDD 流程
- AI 融合:結合 GitHub Spec Kit 與多套不同的 AI Coding 工具,體驗如何用 AI 寫規格、出計畫、拆任務
- TDD 融入:學會如何把測試條件寫進規格,並透過 TDD 驅動程式碼生成與驗證
- 跨角色學習:同時兼顧 PM、工程師、架構師不同視角,理解溝通與落地的挑戰
- 社群支持:課後專屬 Discord 頻道,延續討論與答疑
- 可回放學習:180 天無限回看,幫助消化與反覆練習
課程主題
從傳統到規格驅動:開發流程的演進
- 為什麼傳統文件與程式碼總是脫節
- 敏捷與 DevOps 解決了什麼,還有什麼沒解決
- 規格驅動開發 (SDD) 的核心精神
規格即真相:建立可執行的規格文件
- 什麼是「可執行規格」
- 如何用範例與驗收條件取代模糊描述
- 規格與測試的一致性
AI 與開發的結合:從規格到程式碼
- AI 在規格展開、技術研究與設計決策中的角色
- GitHub Spec Kit 與 AI Coding 工具的應用實例
- AI 生成不是魔術:如何避免「幻覺」與不精準
憲法式原則 (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)
- 模組化、簡單化、可測試的核心規範
- 如何讓 AI 生成代碼符合架構守則
- 防止「過度設計」與「技術債」
工作流程全覽:規格生成 → 實作規劃 → 任務拆解
- 實際操作演練:從一個需求到完整的專案實作
- 示範如何從規格直接生成測試案例
- 示範如何透過 TDD 驅動程式碼驗證
落地挑戰與解法
- 常見導入問題:溝通落差、規格不完整、AI 偏差
- 團隊文化調整與實務案例分享
適合對象
- 工程師/架構師:想嘗試規格優先、程式碼自動生成的新流程
- 專案經理 (PM):想改善與工程師溝通的落差
- 技術愛好者:想搶先體驗下一代開發模式
- 產品經理:希望讓需求與落地更一致
- 開發部門經理/主管:希望能感受 SDD 帶來的效率與品質提升
預期效益
- 學員將能理解 SDD 的核心原理與價值
- 學會如何撰寫能驅動程式碼與測試的 規格文件
- 掌握透過 AI 工具生成 實作計畫與任務清單 的技巧
- 理解並實作 SDD 與 TDD 的結合流程,讓測試與需求永遠保持同步
- 獲得完整演練經驗,能在團隊中推動 規格即真相 的新文化
- 提升跨角色協作效率,減少需求落差與專案延宕
注意事項
- 本課程為直播課程,請確認當日有穩定網路環境
- 未能即時參與者可透過錄影回放補課(期限 180 天)
- 需具備基本的軟體開發知識 (不要求精通程式)
- 課程將使用 Discord 作為課後交流平台,請提前註冊帳號
講者名單
多奇數位創意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Will 保哥
2024 年獲選 ML/GenAI (Google Developer Expert) 谷歌開發專家
2019 年獲選 Microsoft Regional Director (RD) 微軟技術社群區域總監
2018 年榮獲 Angular/Web GDE (Google Developer Expert) 谷歌開發專家
2008 至今連續 18 度當選 Microsoft MVP 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(Developer Technologies)。
2013 年曾獲選第 6 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【iT 邦幫忙鐵人賽年度大獎】、【開發技術組年度鐵人】、【iT 邦幫忙鐵人賽優選】三項殊榮。
熟悉 Angular、JavaScript、.NET、C#、ASP.NET MVC、Go、Docker、Kubernetes 相關技術。擅長 DevOps 與組織文化建立、軟體團隊建構與管理。
曾擔任 Visual Studio 2010 上市發表會講師、MSDN 講座講師、TechDays Taiwan 2010~2015 講師、TechEd China 2011, 2013 講師。
出版著作有 ASP.NET MVC 2 開發實戰、Windows Phone 開發實戰、ASP.NET MVC 4 開發實戰等書籍。
部落格: https://blog.miniasp.com/
粉絲頁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ill.fans
規格驅動開發實戰:AI 時代的軟體開發新典範
課程定價:NT$ 5,000